行銷服務專線:09169-67017

2020年10月16日

獨家榜單揭曉》富可敵國就是它們!台灣最強50大集團 20年誰上位?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邱泰元製作)

【文/呂國禎、吳靜芳;圖片/邱泰元製作】
2000年,《天下》首度調查「台灣50大企業集團」,睽違20年再度進行,誰還屹立不搖、誰已掉出榜外?對台灣經濟發展舉足輕重的這50大巨人,如何揭示台灣的未來?
2000年,《天下》首度調查台灣50大企業集團,今年推出了新50大企業集團調查,20年前後對比,物換星移、一葉知秋,揭示了台灣集團的變貌。
20年前的時代意義是,台灣的經濟實力從中小企業正式轉變為企業集團——這個事實如今愈來愈穩固,今年,50大集團營收總額已經超過了台灣GDP總額。



這份歷時20年的對比,最大的變化是,有的企業集團已經挺進世界舞台,與全球龍頭平起平坐;有的卻跌出榜外,傳承接班都出了問題,導致經營不善。各集團差距拉大,背後的機遇與管理意義是什麼?
20年間,台積電集團從營收不到1000億台幣,成長到1.1兆,年複合成長率超過13%。台積電的市值更飆升至近8兆,超過老客戶英特爾,一度擠進全球排名前20。
本土食品廠統一的營收已衝進全球前12名,超越美國家樂氏、日本日清及中國蒙牛等大廠。
電子代工業更已經是台灣集團的天下,鴻海、和碩及緯創幾乎就撐起了全球電子代工產業。


跌出榜外的集團,包括力霸、東帝士、華隆、太平洋電纜、大同、慶豐,這些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發生了什麼事?
《天下》分別針對躍升與衰弱的企業集團,深度解析台灣集團這20年來的變化。
資通訊電子業:站在巨人肩膀上,但利潤下降
新50大集團榜單上,有一半企業是資通訊產業,也是台灣經濟最重要的支柱。
「第一個要素是跟對了巨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周建宏觀察,這20年來,資通訊產業興起,尤其蘋果供應鏈是決定20年前後榜單的關鍵,「你要做市場的先驅者,抓對重要客戶。」從晶圓代工台積電,到電子代工鴻海、和碩、金仁寶、廣達集團,都突破兆元關卡。


但資通訊營收雖然大,稅後淨利卻相對偏低,例如營收破兆的金仁寶、9000多億元的緯創,淨利1%不到,和碩淨利率只堪過1.4%。
聯電是20年前的獲利王,比台積電還賺錢,如今稅後淨利比當年退步近一半。廣達營收越過兆元關卡,成長了12倍多,獲利卻僅成長7成。和20年前相比,生意雖愈做愈大,但利潤愈來愈薄。
這是電子代工業的宿命。因產業升級與外移的動盪,為了減少競爭對手的數量與市場不確定性,代工廠會犧牲純益率,換取企業規模擴張。
「成長率長期低迷,已經不能再透過產業趨勢尋求有機式的成長,」周建宏觀察,資通訊產業的未來,必須靠併購。

 台積電集團獲利3519.4億元,是台灣最賺錢、也最會賺錢的企業集團。 (劉國泰攝)

日月光併矽品、鴻海併夏普,都是成長有限下的突圍策略。而新擠進榜、排名第12的電子通路商大聯大集團,更是一例。
電子通路是成熟產業,廠商作為中間人,附加價值有限,只能不斷在物流、管理成本上擠毛巾。而且客戶一旦規模成長,就愈傾向找原廠,最後電子通路商只能服務中、小型廠商,反而變成海外同業巨頭的併購目標。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抱團取暖。從2005年開始,以世平、品佳為首組成的大聯大控股陸續併購了多家通路商,整體管銷成本也因此下降,成為世界第3大。
而資通訊中自創品牌的宏碁、華碩也入榜,但營收跟往年高峰比相對遜色。這反映了台灣抓住了PC、NB的硬體品牌趨勢,但在智慧型手機軟體服務品牌力當道下,沒有跟上。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溫肇東指出,雖然產業態勢逐漸從硬體走向軟體,但台灣若能延續硬體製造的管理智慧,未來價值會慢慢凸顯,也可以往外併購品牌,是國際化的其中一種方法。


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自華碩分家後成長迅速,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邱劍英攝)

石化業:從拚量到拚質,未來依靠研發
台塑集團在2000年稱霸台灣,今年卻是唯一留在前十大的傳產製造業。能保住亞軍地位的祕密,藏在雲林麥寮。
2000年8月,六輕開始生產汽、柴油上市,實現王永慶終生夢想「跨入石化上游,做國營壟斷行業,以管理能力決勝負」。台塑在麥寮從石油做到塑膠原料,把成本降到最低效益發揮極致。



「六輕做的不是塑膠袋,而是類似蘋果手機必要的電路板、晶圓片、記憶體,甚至連台積電需要的氫氟酸都有,其實跟台灣資通訊產業的蓬勃息息相關,」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分析,台塑在六輕投資中掌握了趨勢,從雲林一躍成為全球前3大的世界級石化集團。


其實近10年,台塑已經停止大躍進了。在地小人稠的台灣,六輕的世界級規模也成了當地居民不可承受之重,2011年連續多次工安意外,將六輕的抗爭推向頂峰,環評卡關、擴建案逐年減少,營收已現高原期。
陷入有錢也沒辦法投資的困境,近年來,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緊鑼密鼓規劃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百億美元投資案,而在台投資則可能會降到零。台灣第一大集團寶座,只能拱手讓給鴻海。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苦於台灣投資機會不足,成長力道衰退,拱手讓出第一名寶座。 (劉國泰攝)

石化業無法成長嗎?長春集團的故事反而不是。20年前,長春排在第44名,今年逆勢突圍到第28名,關鍵在於研發能力。
2018年,台灣科技界最高獎項之一的第12屆「潘文淵獎」,頒給了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是第一位拿到半導體與科技界大獎的石化業大老。
相比王永慶講規模經濟,林書鴻追求的是技術領先與獨特性。他從蘋果手機做到特斯拉電動車的關鍵原材料,讓苗栗生產的銅箔挺進美國內華達,做世界最頂尖的產品,現在又對5G材料的各種情境、特性、物理要求都瞭若指掌。
長春雖然沒有爆發性成長,卻靠研發與技術如鴨子划水般邁進,是台灣50大唯一一家股票從沒上市的集團。台塑保住第二、長春逆勢成長,台灣石化業能否擺脫成為時代眼淚的命運,拚研發、走量少價高的路,已無法避免。

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投入鋰電池銅箔研發長達8年,終於開發出能打入全球前5大鋰電池供應商的祕密武器。 (黃明堂攝)

金融與傳產:一個靠保險衝榜,一個在虧損中掙扎
50大集團中,金融業獲利能力不差。中信集團淨利率10%、潤泰集團近8%,營收破兆的富邦、國泰集團也有6%左右。
但仔細看,11家入榜企業集團是金控業者或是母憑子貴,靠著壽險的龐大收益打進50大,例如潤泰集團投資南山人壽、三商集團有三商美邦人壽、遠雄集團有遠雄人壽。
「只要有保險,成長就會快,」台灣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分析,保險業的成長吸收了銀行的定存業務,金融服務佔比反而下降,「這凸顯了台灣風險趨避,且不鼓勵風險承擔跟追求。」
航運、航空或汽車相關產業則陷入苦撐。長榮、和泰、裕隆、華航、陽明集團仍在榜上,和泰、長榮是這個領域唯二賺錢的集團,但長榮排名逐年往後,獲利也不若往年,裕隆、華航、陽明都出現虧損。
其中,裕隆陷入了國車國造、自創品牌的轉投資泥淖之中,新任執行長嚴陳莉蓮雷厲風行整頓納智捷,讓裕隆出現史上第一次虧損,並改弦易轍與鴻海集團合作,能否浴火重生,考驗著這個老字號集團的未來。
而曾經一時風光,最後黯然消逝的集團,又訴說著什麼樣的教訓?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98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