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服務專線:09169-67017

2020年8月8日

名人找個家/黃崇哲 重區域環境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身為都市計畫博士,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的住家選擇決策卻是那樣地單純、簡單,就是找一間自己生活上好用,且經濟能力負擔得起的住宅;沒考慮投資增值,更不敢期盼低調奢華。


黃崇哲就讀台北大學博士班時,靠著宜蘭父母親挹注自備款,及自己擔任立法院助理的收入,開始搜尋房產。延續著學生時代對周邊環境的熟悉,買下母校中興法商(台北大學前身)附近的四樓無電梯公寓

這間當年就已經不年輕的房子,跟著他一起度過20多年。當年還曾經規劃過,一旦娶妻生子就換房到抗震景觀大樓,但面對急漲的台北房價,掂掂荷包只得打消念頭,所以幾年前花了一筆錢好好地改裝整修,期望在自己還能爬得動樓梯時,提供自己跟家人最舒適的居住品質。

回想年輕的自己,當時會選擇這樣的物件,主要是考量到居住的區域以及房子的總價,認為自己很可能是一輩子上班族的命,買房子就是自用,並未在保值或者增值上做太多思考。

現代的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當時的房貸利率還超過10%,因為自己做為上班族的收入是可以預期的,精算過後他選擇買下負擔得起的房子,當時想法是不願意為了過高的房貸利率去背負高額借貸,進而排擠掉其他的生活需求,包括奉養父母、家人、旅遊支出等。

沒想到多年過去,房貸利率卻從超過10%跌至目前1%~2%,台北市的房地產價格則是一路攀升,以他學經濟的角度,回想年輕時做的決定,當然是錯過很多利用金融槓桿來進行資產投資的機會。想到這點,不禁莞爾。

雖然買的是一間不動產,但仔細想想,這不只是不動產,還是個「家」,在這間老公寓,他成家立業,也許帳面上的不動產增值沒有感受到,但家的幸福感絕對是倍數成長。

「家庭帶給我們一點一滴的溫暖,很難用金錢數字來衡量,也應該是每位工作者共同享有的基礎權益。」黃崇哲說,如同30年前台北東區的無殼蝸牛運動,超過5萬個年輕人走上街頭,他們的心聲,就是希望一個蝸牛要有一個殼,「想要有一個溫暖的家」,簡單的夢想,吶喊震撼社會,至今歷歷在目。黃崇哲說,無殼蝸牛運動30年過去了,現代的年輕人買房的希望感有增加嗎?不動產增值的速度太快,讓一樣勤奮工作的年輕人,擁有房子的機會似乎更加微乎其微。

不論租的還是買的,產官學各界實在應該想想,如何回應年輕人期待「安居樂業」的權利,真正落實社會住宅與居住正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