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2,000公尺的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台灣最容易遠眺聖稜線(雪山至大霸尖山間群峰的連線)的所在。(圖/台灣光華雜誌提供)
美國文豪海明威曾說:「騎單車翻山越嶺、揮汗寸土踏查,是瞭解一個國家風土民情最好的方式。」
台灣幅員不大,但海拔落差逾三千公尺,從高山到溪谷,從海岸到小鎮,每個季節都是好日子,適合一覽島內風光。搭配單車可快可慢,適應各種路段地形,翻山、越嶺、涉水都不成問題。
想來一趟踩踏之旅嗎?不妨來聽聽《光華》「騎行台灣」的提案吧!
位居新竹縣地理中心的竹東鎮,舊稱「樹杞林」,有縣道122貫穿,是此趟「騎行台灣」的起點。
鎮上有數個雅致的景點,充滿竹縣人的記憶。位在三民街上的蕭如松藝術園區是紅磚外牆、黑瓦檜木的日式宿舍建築。蕭如松是台灣美術史上重要的水彩畫家,在新竹地區任教近四十年。只有高中學歷的他,不曾出國留學,靠著自修苦學、揣摩各類西洋畫派風格,內化成自己的畫風,獲國內各大美展肯定。他的故居則被保存下來,成為鎮上的風景。鄰近800公尺處,還有由原「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工作站」改建為「竹東林業展示館」。竹東昔日與東勢、羅東為台灣三大林業的集散地,但隨著1992年全面禁伐天然林,曾經商賈往來、人車絡繹的林業小鎮,失了優勢,林業的痕跡幾乎在鎮上消失;所幸還有「竹東林業展示館」用文物述說林業的故事,讓林場的歷史繼續為人所知。
彩繪軟橋,生態有機
車行到122縣道26K處,兩旁景致除了鬱綠的山景和田園風光,還添一分色彩和童趣。電線桿上彩繪了逗人的財神,民居的牆面畫了半露丁字褲、模樣討喜的客家村姑,軟橋彩繪村的名聲,在122縣道上傳開了。
社區規劃師彭松舉解釋,當初為了防治小黑蚊,把社區住屋牆腳的青苔刮除、刷白,軟橋女婿吳尊賢發揮創意,在社區各處空白的牆上畫下客家農村生活的樣貌,老丈人家門口繁複的千人彩繪,更富含人生百態與警世名言,儼然「現代浮世繪」。
軟橋社區因彩繪而聞名。(圖/台灣光華雜誌提供)
彩繪讓這個靜謐的小鎮突然多了許多遊客,連我們也好奇地在此地停下腳步。但彭松舉說:「彩繪只是社區營造的一部分,軟橋社區更大的魅力在於豐富的有機生態和人文景觀。」
經營「生活田莊」餐廳的黎許傳,在三十多年前辭了台北的教職,返鄉照顧父母,他解釋:「這邊是上坪溪的沖積平原;擷取上坪溪水源的竹東圳,也是今天台灣經濟命脈新竹科學園區的水源之地。」
12年前,軟橋社區已推展有機農法、友善土地,是農糧署輔導的北區生態聚落之一,「這邊約有300種鳥類」彭松舉說,他種了如青剛櫟、楊梅等樹種,吸引鳥兒來築巢,「生態不須很用力去執行,就是放任它,回歸大自然就好。」
行經122縣道時,建議可在軟橋社區稍作停留,沿著小路欣賞彩繪聚落,或繞騎田區一周,品賞山景水色,或吃一頓黎許傳用心栽培、烹煮的有機客家菜,體驗客家在地的小鎮風情。
原住民與少帥相遇
單車繼續在上坡道奮鬥著,來到122線道48K岔路處的張學良故居。
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停頓了張學良所有的生命歷程,這位自述「我的事情只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的東北少帥,此後的生命多在管束中度過。1946年,與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被秘密送到台灣來後,新竹的上井溫泉(清泉部落)是他們停駐約13年的地方,也意外跟泰雅族人譜出一段相遇的緣分。
故居的導覽員、泰雅族的秀菊雅外解說,當年張學良被護送到清泉時,出入皆有侍衛隊荷槍實彈戒備,部落耆老只知道有位大人物入住,並不知真實身分。張學良與原住民的接觸則起因於1947年的「228事件」,當時情勢警戒,波及全台,山區因交通封鎖,有斷糧之虞。秀菊雅外轉述,當時耆老見張的住處多日未見炊煙,趨近詢問侍衛隊,才發現補給的糧食進不來,耆老因此募集許多地瓜贈予少帥,才度過難關。自此張學良要求,此後糧食三分之二由在地供應,幫助部落的經濟,與泰雅族人有進一步的交流。部落的婦女也與趙四小姐親近,留下的寫真相片記錄了跨越族群的緣分。
再折回122縣道,這條為了運送檜木,在日據時代即開通的道路(時稱「井上道路」),對原住民的生計也影響很大。林業的興盛提供原住民工作機會,運材的卡車也充當部落對外的交通車;秀菊雅外從媽媽口中得知,族人會算準卡車出車的時間,在路口等著,付一點零錢,搭上往山區或竹東的便車,而這又是另一段因林業衍生的故事。
蕭如松故居。老屋搭綠意,閒適且迷人。(圖/台灣光華雜誌提供)
從伐木到護林
單車接續往山裡踩踏,經過土場部落後,正式進入大鹿林道的範圍。大鹿林道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為運送林木而闢建的。此前日據時代伐木多以流籠、台車索道集運木材,因為交通不便,故只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木料才砍伐,稱為「擇伐」。
但到了1960年代,台灣林業發生重大的變革,引進動力機具,進入了全面皆伐的時代。再加上大鹿林道開通,大量珍貴樹材經此再通122縣道,運送到竹東集散、加工,成就了竹東林業小鎮的繁榮。
「1990年代,國家的林業政策方向轉向全面禁伐天然林,對山林的態度也從『經濟使用』轉向著重『公益效益』。」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工作站主任朱劍鳴說。他1990年進入林務局,公務生涯正好見證了林業的轉型。1995年,「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園」成立,轉由從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等面相引導人們親近山林;在現有的步道上還可見昔日伐木的木馬道、台車軌道的遺跡,榛山步道還留有當年吊掛運輸段木的牽引機具。晚近幾年,再加入原住民權益的討論,這片山林原是泰雅、賽夏族的傳統領域,多年來透過溝通協調,今年年初林務局與賽夏族簽署了夥伴關係,未來在園區內還會設立泰雅廣場,尊重原住民曾在此山林生活的歷史。「遊樂園不光只是保育動、植物的資源,少了『人』就缺了多元。」朱劍鳴闡述林務局任務工作的轉變。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恩愛仍為原住民記憶著。(圖/台灣光華雜誌提供)
大鹿林道的終點是觀霧山莊,車行至此,里程已近56公里。
觀霧山莊原為林務局的員工宿舍,2004年歷艾利風災後重創,時隔13年,今年初重新開幕。山莊門口兩側,一株年近百歲的霧社櫻,每年3月開花,另一側台灣檫樹是第三季冰河孑遺植物,也是台灣特有種,2月是它的花期,金黃色的花朵襯著藍天,是走過、路過不能錯過的美景。
翌日,我們放倒腳踏車,改以步行探索觀霧。
志工林玉琴和技術士李聲銘是我們此行的嚮導,我們擇檜山巨木群步道一探。已有三十多年志工經歷的林玉琴,她細心地教我們分辨同屬檜木屬的紅檜和扁柏,扁柏的樹型是一路直通往上生長,紅檜在成樹時易有分叉,而且因常受真菌侵蝕,靠近樹根處會中空。她說台灣中海拔的林相大概差不多,但是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台灣最容易遠眺「聖稜線」的所在,不需負重翻山行軍數天數夜,在樂山林道3~4K沿線即可看到遠處由大霸尖山、小霸尖山到雪山綿延的聖稜線,看了讓人心嚮往之。而且想要一次看足棣慕華鳳仙花、黃花鳳仙花、紫花鳳仙花,也只在觀霧地區限定。這邊也是觀霧山椒魚的發現地,這個喜好生活在潮濕陰暗石頭下的兩棲類,是冰河時期孑遺物種,也是推測台灣早期氣候的例證。
辨識植物是李聲銘的專長,他一路上搜尋、掃描著步道旁的植被,告訴我們「這個不可不拍」、「那個難得一見」,像5隻兔子在開會的阿里山繁縷、馬鞭蘭、超少見的鐵線蕨葉人字果、嗩吶草、有個像蠍子尾巴的附地草、台灣堇菜、八角蓮、遇開花季節才冒出土層的阿里山水晶蘭,都難逃其法眼。
在巨木的棧道下,林玉琴撿起直徑約只有5mm紅檜的毬果,撥開鱗片,紅檜的種子比一粒芝麻還小,再看看眼前高達42公尺的巨木,她感概:「這麼一顆小小的種子要熬過多少天災人禍,多少蟲類、黴菌的侵害,才能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就知道這有多不容易。」
而另一頭,卻見李聲銘把掉落在棧道上毬果收集裝袋,「它在這邊沒有(生存)機會,我要把它帶到崩塌地去撒。」之後,路行到一片光禿禿的崩塌斜壁,只見他朝斜壁撒了數把紅檜的毬果,「這邊沒有大樹遮蔽,日照充足,有種子發芽所需的陽光。」李聲銘一邊動作,一邊說明。
落在碎石間的毬果,或許夭折,或許長成下個世代的巨木,命運未知,但我在心裡默禱,要好好長大呦!
一趟騎行的旅程,我們一探新竹林業的軌跡,曾經有無數林業的從業人員在這路線上奔走,而這片山林也曾因人類不知節制而重創,所幸我們慢慢地填補了傷口,把樹木種回來,了解與自然共生才是永續的唯一途徑,後代才能享有森林的庇蔭。
騎行在有陽光灑落的林道上,呼吸滿腔的芬多精,兩旁滿眼綠意的森林;剎時雲霧突起,可視距離不到兩尺,又一個轉角,瞥見翻騰的雲海,如浪濤起,「觀霧」果然名實相符。我們何其幸運,能經驗此瞬息萬變的美景,感受風速與陽光的觸擁,這也是單車限定的福利。
晨昏的雲海亦是觀霧絕景。 (圖/台灣光華雜誌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